梁稳根,男,汉族,1956年12月生,湖南涟源人,中共党员,中南大学工学学士学位,高级经济师。现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引言
如同大部分公众人物一样,梁稳根并未幸免于被标签化、被误读的困境,加上他本人素来神秘低调、言语直率等,种种被外界生硬地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变得愈发难以撕去。《中国新闻周刊》在《“主旋律”首富梁稳根》一文,给了梁稳根三个身份:青年时,朋友视他为“老大哥”;在三一,他被奉为精神导师;他是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访谈
三一集团董事袁金华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讲述了他们年轻时期的创业与冒险,在三一的历史上,被认为第一次创业。九个头条编辑整理了这部分讲述梁稳根第一次创业的经历:
第一创业:成立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
1983年,从中南大学材料专业毕业的梁稳根分配到了湖南涟源的一家军工企业。在这里,他与大学毕业一同分配到工厂的唐修国结识了毛中吾、袁金华等一批年轻的大学生。
“产业报国”的理想让四个年轻的知识分子走到了一起。一个昏暗的夜晚,他们在工厂后山滴血盟誓:“今生今世,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誓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奋斗!”
四个年青人向厂里递交辞职报告——全厂哗然。梁稳根的父亲一怒之下,拿着扁担追着梁稳根要把他撵回工厂。但这没能动摇他们的决心。
四人贩过羊、做过酒、做过玻璃纤维,但都失败了。梁稳根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当时的焊接材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他们四人中有三人是学材料专业的,是他们的强项。于是1989年,四人以借来的6万元钱作本,成立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
在三一的历史上,这被认为是第一次创业。
第二次创业:1994年的“双进战略”
“进入中心城市、进入大行业”,1994年,梁稳根的“双进”战略转移,使三一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并大展拳脚。
涟源茅塘焊料厂在几年时间内,成长为娄底地区最大的民营企业,产值过亿。但梁稳根觉得这种速度和规模,与梦想相去甚远。
放下家里一亿多元的摊子,梁稳根与向文波等开始了市场调研。1年多的时间,他们走访了几十位专家,开了5次专家论证会、10多次董事会,最后找到了制约公司发展的两个根本原因:一是所在行业——有色金属材料的市场狭小;二是所在地方——涟源,地域太偏!行业和地域的限制,无法孕育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也无法实现“三个一流”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梁稳根制定了“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首先进入工程机械制造业。
1994年,三一重工在长沙成立,并由材料工业最终进入国家支柱性产业,开始施展“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梦想。经历十几年的艰难与困苦、创新与奋斗,三一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标志性企业。
第三次创业:推进国际化战略
2012年,三一重工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普茨迈斯特出资810 万欧元收购了Intermix Gmbh 公司100%的股权。Intermix Gmbh 公司成立于1984 年,是欧洲第三大混凝土搅拌车以及特种搅拌设备生产商。
三一重工完成对普茨迈斯特的收购,标志着三一重工国际化进程又走出坚实一步。做出迁都北京的决策,更显出三一重工加速进军国际市场的信心。
2012年11月21日,梁稳根在内部早餐会上宣布,三一集团职能总部和各核心事业部将全部迁往北京市昌平区,长沙基地将仅保留泵送事业部。分析人士指出,国际化战略布局的需要是三一决定北上的重要因素,三一方面也表示公司搬迁总部的两大理由是满足国际化需求和规避同城对手的恶性竞争。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在国内,北京、上海有其他省市不具备的优势,有更多的资源配置,更适合企业在这些地方设立总部。
三一重工从2002年开始尝试国际化,目前还在初级阶段,出口只占5% 左右。我们希望到2015 年的时候,能有30% 左右的营业收入来自国际市场。现在在美国、德国、印度和巴西建成了自己的制造和研发基地,按规划要在全球30 多个国家建立服务中心、产品的组装中心等。目前三一重工的产品销售和服务体系已经扩展到100 多个国家,基本上已经完成国际化布局。
站长风采
结论
梁稳根在接受访问时表示,他把国际化作为三一重工的第三次创业。如果说成立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双进战略”、国际化战略,是三一重工一部浓厚的发展史,同样也是梁稳根的三次创业史。